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靠天吃饭的农业应如何拥抱数字化

作者:张伟 来源:原创 2020-03-23

  从网易到阿里再到京东,花式AI养猪一时间让农业赛道热闹了起来。但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同样是农业,没有一个巨头会轻易去碰种植业,而是纷纷涌入了养殖业赛道中。

  其原因在于,种植业很大程度取决于气候,这也是为何将其称为是“靠天吃饭”的原因。即便是现代化农业水平较高的国家,也依然面临同样问题。因此,相比养殖业这个集中化管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分支而言,种植业在技术渗透方面的难度要远高于养殖业。

  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这个春耕备耕的时期,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又为这个行业增添了一个全新变数。但农业始终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因此如何稳住农业成为了当下重中之重。

  2020农业现状与挑战

  先来看一下SARS那一年农业的情况,那一年间粮食总产量从1998年的10246亿斤(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降到了8614亿斤。虽然总产量降低了,但SARS却给种植业带来了转折。自2004年开始,农业科技脚步的加快以及一系列保障举措的出现,让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更使其迎来了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后,国家粮食总产量一直处于攀升状态。从2019年总产量数据来看,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94万吨,并连续5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之后,国家两次收购价格是一直在走低的。

  在从中或许能够印证出一个道理,那便是农业基础性生产的基本盘情况处于好转状态,因为按常理来讲,收购价格在走低,农民耕种意愿也会随之下滑,但事实却是产量还在不断增高。

  这其中就预示着,自2016年之后,中国很多农业基础性生产遇到了新方式,这种新的种植模式,包括国家标准化建设进度的推进,都在推升一些种地模式上的改变,能够让单亩整个产量的产出不太受保护收购价格的影响,而是按照原来的结构再往前走高。这便是农业这几年最为明显的一个走势。

  因此在专业程度和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的当下,疫情影响不了的是这种全新的种植模式。其实回看SARS那一年,左右农业收入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用工数量的减少以及农产品的收购。因此2003年开始,贸易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大力推进电商业务便是最好的代表。

  另一方面,2003年疫情与当下相比,当年得到控制是在6月份左右,基本已经过了全国各地最佳春耕期。而现今国内形势开始趋稳,人员流动性也得到了基本释放,这便为春耕提供了一层保障。

  但正如之前所说,疫情只是靠天吃饭的一个变数,最大的变数还在于天。对于农业而言,今年面临的最大难关或许并不只是春耕阶段。

  去年久扑不灭的澳洲森林大火、今年非洲蝗虫的迁移,都指向了气候这个最大因素。全球大尺度气象学者也曾预测,今年下半年有40%的可能性会发生拉尼娜的现象,简单来说天气会出现一个暖夏冷冬的状态。

  这种气候性灾害,会加剧粤东地区病虫害问题,如果下半年再发生拉尼娜现象,整体种植周期和正常生长节奏都将被打乱。尤其在8-10月期间,所有粮食都包括整个高经济作物关键生长周期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也是最考验产量的关键时期。显然这又是今年农业最主要的一个观测点。

  数字农业为什么将是不二之选

  之所以说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不二之选,其源头还要从国内外差异开始谈起。正如此前所说,同样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国内不具备的是一套能够标准化而出流程。

  中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长久以来也让农民形成了一种全凭感觉的耕种模式。但这种原住民农业与国外,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农业相比,多了一个刀耕火种的种植模式。

  而国外此前开坑的农业用地多属荒地,必须利用机械化方式才能进行垦荒。这也是拉开国内外差异的根本原因,全程实现机械化的耕种方式,致使国外信息化开展要远早于国内。虽然同样还是面临靠天吃饭的处境,但信息化出的气候参数、种植数据,在年复一年的耕种中逐渐产生了关联,借助这些数据让一些气候所带来的风险得以规避。

  这也是中国农业近年来所聚焦的核心问题,毕竟种植存在太多需考虑的因素,不同区域气候波动、种植特点及水肥管理习惯都影响着后期农作物生长状况,因此如何“读懂”农业,成为了当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立于2016年的麦飞科技,便是这样一家致力于打破中国农业现状的企业。其CEO宫华泽曾任遥感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农业遥感科学)。而其最核心的竞争壁垒便是源于中科院遥感所十余年的创新科研积累,要知道农业部农情速报系统中的核心空间观测子系统,便是由中科院遥感所建立的。

麦飞科技CEO宫华泽

  而这些研发的技术,能够为底层第一线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实际价值,便是麦飞科技成立的原因。尤其在“双减”方案印发后,市场也给予了他们一个最佳切入的时机。

  团队创立之初,宫华泽便规划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重服务模式在农业市场渗透技术、第二阶段开始逐步转向平台化、第三阶段则是形成数据多维度获取与信息加工整套链路的整套闭环。

  之所以展开重服务模式,目的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麦飞科技一套科学种植体系,并将麦飞核心技术(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打进这个行业之中。

  凭借遥感这个核心技术壁垒,麦飞科技自主研发出了无人机载荷“麦视探针”,并依托视觉光谱智能监测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生理状态的智能感知,从而生成科学施药变量作业处方图,并通过软硬一体的方式(软有农业AI云,硬有无人植保机)实现精准科学施药作业。

  其中,这个农业AI云,既是重服务模式下的一个核心,也是帮助其跨越到后两个阶段的重要衔接。农业AI云可以看做是农作物全程病虫害的一个核心库,主要为农业新技术提供试算服务,服务于未来进入行业的参与者,将技术渗透率最大化提高。

  这也是为何,麦飞科技旗下并没有四轮机器人产品的原因,正如比特网采访时宫华泽所说:“去年开始麦飞科技与很多机器人平台完成了打通,我们并不在意田间机械到底是怎样的形态,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读懂农田当中发生的情况。”

  而当技术渗透率和整个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后,便能为第三阶段形成一套数据多维度获取与加工链路的闭环,让技术产生的数据来反哺整个产业。整体看下来,这个模式有点类似于淘宝。淘宝前期显然并不是以数据来驱动业务,当平台商户达到一定量后,才给阿里打开了这一思路。

  数字农业未来的“探索者”

  正如此前所说,种植业是块连BAT都难“啃”的骨头,但麦飞却选择了在这样一个难渗透的赛道中扮演一名探索者,重服务模式下,也让麦飞收获了不少成果。

  2019年,麦飞完成了数字农业示范农场“5+1”战略布局,分别位于:吉林、辽宁、湖北、江苏、海南,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旨在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农场体系。重服务下的三年摸索,目的就是为标准化收集基础性数据。今年,是麦飞科技重服务模式的最后一年,从目前线下情况来看,麦飞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够标准化的服务的模式,并开始逐步反推到整个市场当中进行验证。

  疫情期间,这套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人员流动性没有得到全面释放的情形之下,借助遥感与空间探测技术完成了农业生产的摸底普查,更可控的把整个春耕备耕最需要劳动力补充,且能够奠定一年农业生产规模和整个农业产出基本盘的阶段顺利拿下。

  同时麦飞也在与当地主管部门进行着联动,将农情普查情况免费提供给行业主管部门,以实际数据为支撑,辅助各地在农业实际生产当中进行决策。

  但这仅是作为一个信息源的补充,麦飞科技真正想做的是,将技术渗透到春耕阶段,如何以高效的方式完成种植,并将数字农业的技术用到整个春耕备耕阶段,使其更加量化才是最核心的目标。

  显然,农业未来必将朝着以科技为主导的规模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去走,数字农业所能解决的也并非只是难以标准化这一个问题,在其背后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据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大多分布在50-60岁之间,而这些劳动力的子女多数没有继续务农的打算,农技传承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下一个十年,当年龄结构再次发生变动时,谁来耕种更是现代化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农业用地是不允许撂荒的。

  虽然当下已有了一些土地流转政策,激励一些有技术且愿意务农的经营者来管理,但归根结底,集约化之后要改善的还是此前粗放经营这一最大问题。

  而这些探索者,未来都将是带动农业变革的中坚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出现,才将数字化属性真正代入了农业之中。

发布
X
第三方账号登录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