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作者:嘉文 来源:原创 2020-05-22

  你知道吗?为吸引公众对于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1977年5月18日确定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你知道吗?博物馆(Museum)一词的词根是Muses,也就是希腊语的“缪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主管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女神的总称,这些女神象征着诗人、智慧、诗歌、爱情等,这些往往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你知道吗?博物馆起源于文化珍品的收藏。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奴隶主等上层阶级私人搜集或掠夺文化珍品并予以收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私藏珍品的规模发展到相当程度,就开始建立专门保存珍品的场所,原始意义的博物馆就随之产生。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从私人收藏到在上流社会的圈子内交流,再到对公众和大众的服务,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

  以前,博物馆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大多与橱窗里的文物展品、充满故事的雕像,以及画廊里的大师画作相关.......如今,博物馆逐渐走下“神坛”,从精英人群走向大众视野,从艺术领域“破圈”,今天的博物馆体验,可能是时尚的小姐姐涂着故宫口红,一家人在4K电视上欣赏“清明上河图”,又或当你走进一家博物馆,身边的人用手机对着藏品扫描,或戴着VR眼镜摇头晃脑.......

  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各种形式上线的数字展览,已经超过了2000个......而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博物馆”革命和文创产业的繁荣。

  在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曾让世界为之痛心。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家们和建模专家正在进行教堂的修复和还原工作,汇总教堂截至目前的状态信息和所有资料。通过给教堂创建一个“数字孪生体”,巴黎圣母院可以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更新。只要有了数字模型,重建工作将会指日可待。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现存的文物已超过一亿件套。这些文物从发掘、考古、出土、进入文物局库房到博物馆库房,再到博物馆的展厅,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和复杂的环节,其中哪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可能对文物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破损甚至是难以恢复的。那么,如果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数字化的记录,给每一件文物建立电子档案,就可以延长文物的生命周期。

  除了让藏品运输更安全可靠,数字和信息技术还可以让陈列展示环节更为生动、鲜活。如果说数字博物馆是以“文物为中心”的,那么,如今兴起的智慧博物馆,则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智慧博物馆,即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

  那么,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文物和博物馆能够碰撞出哪些火花?智慧博物馆有哪些内涵和最佳实践?敦煌这位中国文化的大“IP”是如何做数字化转型的?近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推出“懂行人在线”栏目,首期《智慧博物馆那些事儿》定档于国际博物馆日,笔者在半个小时的直播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担当首秀的《智慧博物馆那些事儿》的主播是来自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数字政府业务部的朱洪波,在内部号称“文旅侠客”——“拎壶冲”,他有十余年的信息化行业从业经验,还是“智慧国博”、“智慧国图”、“智慧中国”等国家级项目的领军人。同时也是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指定专家,参与住建部行业标准编制。在半小时的直播当中,他给上千位观众分享了智慧博物馆的精彩内容。

  “智慧博物馆不是数字博物馆的简单升级,它有一个质的变化。”朱洪波表示,智慧博物馆有三大关键的特性:

  首先,泛在物联。就是把所有能够数字化的信息通过物联网和园区网络将数据汇集上来。

  其次,泛在网络。数据采集之后,通过高速互联的网络,把这些数据进行传输流转。

  再次,智慧融合的应用。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支持上层的智慧化应用。

  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技术,对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和流程进行再造和重塑。“改造和重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博物馆的三大核心业务:1、文物保护;2、资源管理;3、智慧化服务。”朱洪波说。

  虽然“智慧博物馆代表着未来”已经成为文创界的共识,但具体要怎么做其实大有门道,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朱洪波认为,按照智慧博物馆所定义的标准,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家完全符合标准的,“作为一项新型的数字化项目,我们不能只参照政策和行业标准,还要去参照最佳实践。”

  此外,除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还需要对人进行数字化分析。例如,什么样的人喜欢来参观博物馆?哪些人群喜欢哪些文物藏品?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收集观众线上线下的留痕数据进行分析,以便给观众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体验更好的展览。

    4月8日晚,敦煌研究院与华为联合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游览技术。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icon——敦煌,与技术的结合萌生出怎样的“化学反应”?朱洪波分享了背后的故事:

    敦煌,地处西北,属于戈壁或沙漠的干旱性气候环境,这种气候原本对于石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近年来,自然环境开始变化,降雨量的逐年增加,潮湿的环境让壁画容易发霉、龟裂或者腐蚀,此外,随着游客量的激增,人们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带进来的其他腐蚀性气体和颗粒等,都会对这些千年壁画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

    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既能保护壁画不受损又能让游客的体验更好?

    如今,通过华为河图技术实现了“洞内壁画洞外看”,就是通过这种VR、AR、XR等技术,即便是在室外,也可以去选择观看任意洞窟里的佛像,建模比实物更好看,更绚丽。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有图片、文字、音频或者视频的多媒体素材叠加。也就是说,你拿着华为P40系列手机,相当于请了一个资深的导游。这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帮助博物馆改善管理流程、提高效率、完善服务的一个智慧博物馆的成功实践。

    “科技搭台,文化唱戏。”博物馆对文明的传承和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智慧博物馆正在以燎原之势席卷着博物馆界,让这些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文明的印记继续欣欣向荣。

发布
X
第三方账号登录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